我的大一总结

不觉间已经进入了第三季度了,大一也就这么悄悄离去了,不禁有点感慨。
这一年,说长不长,除了学期初和期末月,几乎每周都有考试。时间就在这一层层的考试循环中流逝。
但说短也不短,我加入了科协,认识了许多朋友,也学会了硬件技术。不仅如此,我还更新了我对计算机的认知,重新规划了方向。

总体来说,大学还算差强人意,因为莫名其妙的水课过多了(哈哈,我快烂完的平时分),占用了我们很多的课余学习时间。
但倘若没有水课,有多少人会真的去认真学习呢(笑)。咱也不知道,只能说大学就是这么神奇。
纵使如此,大学还是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我还是很喜欢的(至少我现在比高中学得开心,因为对我来说学习计算机的乐趣要胜过打游戏)。

于是,在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这对矛盾的扬弃中,我写下了这篇大一总结。

校内课程,10节课里面9节水课(恼)。
你说你开那些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用?先不说这些玩意本来就是脱离实际的,规划和创新都需要case by case,光听一个不知能力的老师在上面吹牛能学到什么?
不如先开信息技术扫盲课,提升一下以前不怎么接触计算机的同学们的信息素养水平(至少要把那个b百度换成bing吧)。

其次,大一上居然没有编程语言?居然没有编程语言?甚至除了《计算机导论》外一门专业课都没有???
大学,神奇吧。
你把那些水课都关了,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往前调一个学期不行吗?我们在大一下就上《离散数学》什么的不香吗?非得放在大二。
还有《信息论》,你一个计算机科班类的专业,居然没有《信息论》???????气煞我也!
更抽象的是,我看了看我们大二以后的课程安排。哇,计组和操作系统都没有捏,真厉害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你无敌了。

先前我还是有一点保研欲望的,毕竟我在专业课这里基础够好,有这个信心。
但是呢,有一次高数期中考试,因为高烧砸了,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个过程十分抽象,如下:
我大概烧到接近40了,但还算不影响活动,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考场了。
因为我考前近乎一个月都在刷题,所有啊信心十足,加上脑子烧糊了,给我干出幻觉来了。考完后我自信满满得在群里发“95+稳了”。
嗯。。“瘟乐”,最后不及格,真的是笑死我了。

后面在GPA这里就开摆了,我专心往专业技能上面点专精了。

我们学校是大一就选导师,但大数据在尼玛自动化学院,找不到大数据的导师,所以最后随便选了一个导师。
导师人挺好,和我聊了聊专业规划。她说我会的东西很多,就是学的太杂了,建议我好好整理一下。
我想,还真是。我之前是前端后端什么的都玩一点的,甚至homelab都玩了。我的操作系统也是Linux。
但是让我细想我学了些什么,确实有点困难。东一块西一块的,说得好听叫“全方位发展”,不好听就是“太杂了毫无联系,导致无法成为技术栈”。
而且我之前的笔记多为纸质,也是东一块西一块的,很多压根就找不到了。

于是我选择了,“大不了重来”。
复健的速度永远要快于新学。既然如此,我认为也有必要打牢基础。
正好了高考之后的暑假读了点CSAPP,收益良多,认为有必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理论,于是改变了以前技术为主的方向。

但中间也怀疑过自己,因为我这样学习理论还是拖慢了自己的学习速度。
看到别人搁那看什么“黑马×××”“尚××”什么的,学会了很多技术,总让我有点怅然若失。
还是感谢知乎的一篇文章。为我脱离了自我怀疑的枷锁。
具体找不到了,大概描述一下,是你去学习所谓框架,然后专注于刷题和项目。确实你收获了很多技能和经验,但是那终究还是别人的框架,在实际开发中,你只是其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罢了。但倘若拥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你就能造出自己的轮子,脱离别人的环境,创造出自己的生态。
虽然我认为造车轮是极其低效的行为,但确实如此,很多开源项目都是从小小的车轮开始,慢慢构建出庞大的动车组。大如Linux,小如Vue。
于是我坚定了自己先修理论基础的路子。

大一上我并没有在课外投入太多,唯有的仅是继续搁那啃CSAPP。
但我那会儿加入了科协,学习了焊接,PCB绘制和3D建模。虽然没学太深入,但也算学了。
大一上我主要还是整基础设施吧,比如把台式机搬过来,整交换机,整软路由什么的。

大一下,我凭借以前的基础,简简单单高速过了一遍四大件。
机组和操作系统,CSAPP就能了解不少,更何况我还有以前的基础。
数据结构,作为一个半OIer,也不出大问题。
计算机网络,因为有过网络配置经验,阅读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之后,基本的东西算是了解了。

除此之外,我也学习了SICP,让我大开眼界。不仅如此,也探究了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这些部分投入时间一般,还未出明显成果。

但要说我,大一下我投入最多的,还是NixOS。
这是一个声明式Linux发行版,通过配置文件生成操作系统。
我许久之前便听说过,但因为其放弃了FHS,加上还要学习一门惰性求值纯函数式语言,当时的我还有点不屑一顾,继续玩ArchLinux。
但后来因为想玩更多平铺,加上Arch的魔怔传教士太多了,我最终还是投入了NixOS的怀抱。
一入手,我才知道了什么叫相见恨晚,这简直就是我的理想操作系统,直接泪目了。
更多内容以后会另开文章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社团我倒是没加,只加入了学生组织,自动化院科协。

之前是技术部干事,主要还是负责各类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并担任顾问裁判指导者等身份。此外我还是双创班助教,协助开展双创班的运营进行。

在大一下的竞选中,我成为了科创部副部长。有意思的是,原部门的竞选者中只有我是直接竞选副部长的,而其他人则清一色都是部长。
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管理能力,而且也不喜欢管理,当个技术顾问的身份就不错了。

干事期间只协调了洞洞板比赛和电磁炮制作比赛(感觉我好混啊)。
但在大一下那一期的双创,我协助了同事开展了C语言的双创课程。除此之外,我也组织了Linux系统的双创课程。
我认为,无论是自动化学院的专业(嵌入式)还是大数据(后端运维),Linux都是很重要的技能,都值得一学。

虽然因为自己过于内向,一讲课就忘词,但还是感觉很快乐的。
不仅仅是如此,我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对于舍友,这些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是更宝贵的财富,是能一起学习进步的同伴。

此外,科协的这段经历也点亮了我的硬件技能树,让我开始学习单片机,电路分析等内容。
所谓全栈就是什么都学,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暴论)!

进入大学可谓是顿开金锁啊,离开了家庭和高考两团阴云之后,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啊!
但进入大学也意味着一切靠自己。这对于我一个规划人来说并没有多少变化,反而多了很多选择的空间。但对于大部分初高中没有多少课外学习性质的娱乐的同学们来说就有点困难了。
我这大学之后见到了许多人:

  • 有整天寝室打游戏不能自己的
  • 有成天忙着卷绩点无处脱身的
  • 有课课想着怎么翘掉去机厅的
  • 有每周去游山玩水爆光金币的
  • 有隔三差五和女朋友卿卿我我的(你妈的,为什么)
  • 有为了课外知识放弃绩点只求及格的

  • 不能说孰对孰错,只能说都是自己的选择吧。也许有学习的异化,也许有技术的异化。
    具体的我在我QQ空间写过,还有0xffff社区的wiki也介绍了这块内容。

值得一题的是,没有了高压的学业压迫,我也重拾了对阅读的爱好,现在养成了每晚睡前阅读的习惯。
在书本的文字中,我渐渐皈依了心中的朴真,开始与我的过去和解,这是令我非常惊喜的。

只是我常常处于一种“狂躁”的状态。没什么危害性,就是看上去有点颠,估计会被当成抽象哥。
没看到它的多少坏处,好处我是尝到了。我时长处于一种爆发式学习的状态,精力充沛,专注饱满。在无人监管的时候一天八小时专注学习不在话下。
唯一可能的坏处也就是会废寝忘食吧,但在我新的学习计划下这个小问题以及迎刃而解了。
因为高中的经验,我也不在多想这是什么。
如果这是对我现在不利的东西,按我现在安逸快乐的生活,早晚也会淡化而去。但总体来说,它对目前的我还是有利的。

这也是大学生的一大困难之处,不知道如何管理时间分配,导致每天的利用率都很低。
有些买上了一大堆专业书,但是最后托了又托,睡前陷入焦虑,反而养成了“阅读焦虑症”。
有些甚至一天天打游戏,甚至期末周了也狂玩,有些本末倒置了。

我是一个计划人,执行率算不错。自小学的时候,我就定下了计算机系的大学目标(当时我记得还没分专业,还是系的称呼)。
大学也圆梦了,进了个科班~~(但是看样子不是很正式的样子?都没计组和操作系统)~~。
至于职业?高中就定了好几个方向,到大学才算完全确定。

因为我什么都玩点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homelab还是云服务器,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我都挺喜欢的。
再加上我基础比较不错,所以我向本科主要往FSD(全栈开发工程师)方向发展,力求广撒技能点,能满足我日后的业余娱乐。
研究生的时候,就要点专精了,我决定的是SRE(站点可靠性工程师)。最开始我认识它还是“云原生”,还是靠学校中苑新食堂前面的甚么培训广告牌认识的(笑)。
知道了一个计算机陌生词我肯定要去了解啊,什么是cloud native。最后我直接拍案,这玩意太和我胃口了!然后我就浅浅学了一下kubernetes。
后面也认识到了SRE,毕竟它是靠k8s吃饭的嘛。于是就决定了方向。

当然我也考虑到了互联网35岁的情况,我寄了还可以考虑去电信类公司搞Linux相关的,毕竟我主力就是Linux,SRE也是经常和Linux打交道的,算是个主场了。

为了我的全栈梦,技术是很必要的。但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学会技术呢?我前面先谈过了,先修理论再学技术,所谓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打好地基才是王道。
学会了中心理论思想,后面理解那些专业技术也要比其他人快得多。
不止于此,时间也是需要精打细算的。好在我在0xffff社区认识了参考大学课表安排自己的学习,利用番茄计时法划分课程时长,使得我能保持一天近10小时的专注学习时长。
还有所谓DIKW等模型,费曼学习法等思路,建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不用照抄,辩证吸收,搭建属于你自己的学习框架。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曾在ryan4yin前辈的博客上学到许多,我对SRE的认识最初也是来源于此。
很羡慕前辈还能在工作之后保持着那一颗还在不断学习的热忱之心,希望我以后也能不忘初心。
同样也引用一下《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中的那句话,“脚下虽有万水千山,但行者必至”。
我一直都坚信计算机是一门非常公平的学科,无论我什么出身什么背景什么实力,只要我爱着它,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终究能收获一份耕耘。

至于大二计划?我给自己设置了挑战模式,非常困难,我都没啥信心能昨晚,还是不写出来了。免得被以后的我看见自己现在在这里畅笔挥洒画大饼而逗乐。

Just for Fun?
Also for Love.